寧武:征程萬里風正勁 汾源大地再奮發
01
五環聯動強黨建 基層治理增活力
輿情忻州12月18日消息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加強基層治理、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寧武縣充分認識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對于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穩定、鞏固執政基礎的重大意義,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的指示,牢固樹立“黨建+”理念,堅持黨建引領,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從強化基層黨的建設入手,狠抓基層關鍵,從建強基層組織、夯實“堡壘”根基,健全制度措施、強化責任落實,注重示范引領、發揮帶動效應等方面一齊發力,全方位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讓黨旗飄在一線、黨員沖在一線、陣地建在一線,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帶頭苦干實干、開拓創新,把群眾動員起來、把資源利用起來,全力抓產業、強經濟、促發展,因地制宜打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合拳”,從根本上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強勢推進鄉村振興。
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具體實踐中,寧武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推進鄉村振興的突破口,納入縣域經濟發展總體布局,編制了《寧武縣2022―2025年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3年發展規劃》,出臺了《寧武縣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施方案》《寧武縣村集體經濟項目化扶持推進方案》和《寧武縣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獎勵辦法》。在實施過程中,堅持黨建引領,加強黨的領導,立足全縣“一體兩翼”產業發展布局,圍繞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涉工產業、鄉村旅游三大重點,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組建涉農、涉工、涉旅產業三個專班,由縣級分管領導分別擔任組長,從產業謀劃、資金統籌、人才引進、政策保障等方面高規格、全方位推進,同時,把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情況納入鄉鎮黨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和村黨組織書記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聚焦“怎么抓”“干什么”“怎么干”“錢哪來”“怎么管”五大關鍵問題,始終堅持統籌為“要”,凝聚攻堅合力,著力解決好“怎么抓”的問題;堅持項目為“綱”,深耕資源優勢,著力解決好“干什么”的問題;堅持創新為“先”,拓展運營模式,著力解決好“怎么干”的問題;堅持資金為“本”,多元投入保障,著力解決好“錢哪來”的問題;堅持管理為“重”,規范項目實施,著力解決好“怎么管”的問題。始終堅持村級申報、鄉鎮初審、專班審核、領導組審定“四步閉環”項目管理辦法和定項目、抓運營、配資金、強管理、聚合力“五環聯動”抓發展法則,全流程把控推進項目,有效推動資源聚攏、產業聚集、財富聚變和農、工、商、貿、旅一體化發展,闖出一條富裕農民、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子,使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成功實現從吃“資源飯”到打“特色牌”、從分散經營到融合發展的整體層次提升和華麗“蝶變”。
截至目前,全縣規劃入庫產業發展、資源開發、資產經營、工礦輻射、文旅服務、異地置業、服務創收、光伏發電8類項目230個,實施項目102個,全部達產后可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益2978.95萬元。
寧武縣堅持黨建引領,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推進鄉村振興突破口的成功經驗和做法,被省委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辦主辦的《探索》刊物刊載,并在全省推廣。
02
傾心傾力汾河治理 生態建設交出亮麗答卷
寧武地處山西省北中部,總面積1987.7平方公里,總人口13.6萬人,是三晉母親河——汾河(黃河第二大支流)、北京永定河上游——桑干河“兩河”之源,是山西省鳥——褐馬雞的棲息地,是山西和京津冀重要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功能區,素有“京西屏障”“華北水塔”“華北之肺”“華北落葉松故鄉”“中國高原莜麥之鄉”之美譽。境內有晉山之祖——蘆芽山,我國三大高山天池之一——寧武天池,世界地質奇觀——萬年冰洞。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重要指示和要求。
2019年4月,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方案(2018-2020年)》(晉政辦函〔2019〕39號)。寧武縣涉及試點項目21個,總投資23.26億元。
在實施試點項目的過程中,寧武縣委縣政府在國家三部門、省委省政府、省三廳六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集中規劃和專業指導下,把實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和具體行動,作為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舉措,確立“335”工作思路,全面樹立“三個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是一個共同體、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科學統籌“五個結合”(生態修復與環境整治、全域旅游、產業轉型、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相結合),全面推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12字原則,全面實施修山、治水、育林、護田、蓄湖、復草“六大共治”,堅持黨政同責,推行“九為施治”(即:縣試點指揮部總調度、總指揮;項目建設單位具體負責、專班推進;行政審批部門優化流程、優先服務;所在鄉鎮保障征拆、化解問題;施工單位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監理單位巡檢督導、嚴把質量;審計部門跟蹤監督、把好質效;造價咨詢動態管理、全程管控;督查小組執紀問效、從嚴追責)方略,按照“全域生態修復、全域產業聯動、全域智慧運營”的思路,積極探索在一個戰場上打贏生態治理、文旅開發、鄉村振興三場戰役,統籌推進,綜合施治,如期圓滿完成了21個試點項目,高質量超額完成了生態績效指標,讓“汾河流水嘩啦啦”的歷史美景得以重現,極大改善了試點區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了生態環境承載力,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構建了“山青、水綠、林郁、田沃、河美”生態格局,打造了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寧武樣板”,為解決“兩河一山”生態問題、全面保障生態安全、從根本上提升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碳匯能力、助力構建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布局和山西大生態格局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還有效提升了寧武文化旅游的內涵、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了文旅事業強勁發展,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促進了鄉村振興,初步探索出一條在一個戰場上打贏生態治理、文旅開發、鄉村振興三場戰役的“寧武經驗”。
目前,寧武全縣上下正凝心聚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主動融入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立足汾河上游地區生態功能定位,持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積極培育綠色產業,決心以非常之力、恒久之功把寧武建成水量豐沛、田野富饒、植被茂密、生態良好的黃河文明發端之地,助力忻州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健康山西、生態忻州作出寧武貢獻。
03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續寫鄉村振興嶄新篇章
在勝利實現脫貧摘帽的同時,寧武縣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重中之重,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委、市委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強力實施了一系列工作舉措,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矢志在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征程上續寫鄉村全面振興的嶄新篇章。
一是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實施了網格化管理工作專項行動,規范了“農戶申請、村級初審、鄉鎮復核、縣級推送、部門比對、逐級反饋”申報流程,組織開展了村網格主動發現防返貧風險、村級核實評議、鄉鎮研判處置、縣級跟蹤監測工作,確保不落一人、不漏一戶,實現監測全覆蓋。集中力量開展了大排查大走訪,全縣共組織1938人參與排查,排查198個行政村和3個社區累計23944戶59945人,確保了走訪排查全覆蓋。
二是完善脫貧人口收入監測“13810”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村有專員、鄉有專干、縣有專班”的動態監測網作用,用好農戶自主申報、干部走訪摸排、部門篩查預警、輿情信訪研判四種監測手段,聚焦全縣3.78萬脫貧人口,結合全國防返貧監測信息系統,重點梳理出2021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萬元以下的脫貧戶和“三類戶”、2021年人均純收入增速不到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二分之一的脫貧人口和2022年因疫情影響收入驟減的脫貧人口,建立收入監測人群信息臺賬,落實“13810”監測幫扶機制,確保監測對象準、聯席調度快、幫扶措施實、收入增長穩。
三是提高四個實效,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實施農業“特、優”戰略,提高產業發展實效。做強畜牧產業,做精雜糧產業,做亮藥茶產業,做活藥材產業,做優馬鈴薯產業,做大林草產業。加強農產品產銷銜接,提高消費扶持實效。加快鄉村旅游發展,提高旅游幫扶實效。強化運維監管,提高光伏幫扶實效。多向發力,開辟多條增收渠道,努力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四是做好易地搬遷后續產業配套和就業幫扶。以創建“五好社區”為抓手,全面推進提升完善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產業帶動、務工就業、社區治理、權益保障等各項幫扶措施落實和后續扶持工作。同時,全面整改上級督查反饋問題,舉一反三,針對薄弱環節和工作不足,逐條逐項加以整改完善。
五是大力推進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全縣列入鄉村振興示范創建項目4個。其中,鄉村振興示范村1個、鄉村旅游示范村1個、數字鄉村建設示范村1個、特色產業示范基地1個。目前鄉村振興示范創建項目擬實施項目49個,已全部錄入項目庫,并完成項目規劃,正在積極推進后續工作。
六是強化常態化駐村幫扶工作。全縣共調整下派第一書記130名,選派省市縣包扶單位102個,鄉村振興示范專家服務隊2支、駐鄉鎮工作隊1支、駐村工作隊130支、工作隊員289名,實現了脫貧村、先行示范村、100人以上移民社區和重點鄉鎮全覆蓋。按照“指標量化、積分考核、星級管理、突出成效”的原則,建立了駐村工作隊長效管理機制。
七是鞏固成果兜牢防止返貧底線。嚴格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嚴格實行領導包聯、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工作機制,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這一底線,成立了防止返貧預警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教育、衛健、醫保、住建、水利等部門完善了控輟保學、健康幫扶、慢病診療及住房、飲水安全動態監測機制,每季度通過聯席會議的形式,對脫貧人口信息進行分析研判,制定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針對穩定就業、搬遷后扶、資產管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等重點工作,進一步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形成部門聯動、各負其責、合力攻堅的良好局面。
04
加快轉型升級 文旅發展再奏強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武縣立足縣域實際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旅游資源、生態優勢,確立把文化旅游培育成全縣戰略性支柱產業的目標,并將其作為加快全縣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推進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搶抓機遇,積極融入雄安新區和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大格局,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國內著名旅游康養目的地為方向,強力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在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方面,全面加大旅游資源、旅游產品開發力度,著力推動旅游產業全資源整合、全要素調動、全產業發展、全景化建設。一是從強化組織領導、頂層設計、政策保障入手,健全推進機制,提升保障能力。二是以構建交通路網、推進廁所革命、建設智慧旅游為重點,完善配套設施,補齊要素短板。三是在做好旅游促銷、開展多元宣傳等方面多管齊下,強化營銷推廣,叫響旅游品牌。四是從注重行業安全、規范市場秩序兩個方面,加強安全監管,優化旅游環境。五是突出旅游扶貧、生態修復、“生態+旅游”深化、城鄉面貌整治四大重點,培育“生態+旅游”,助力鄉村發展。
在發展文旅康養產業方面,主要是積極申報蘆芽山文旅康養示范區。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的意見》,以創建省級文旅康養示范區為首要目標,突出抓好文旅宣傳、品牌打造、軟環境提升和基礎設施改善四個關鍵,重點圍繞一個小鎮(東寨康養小鎮)建設、三大產業(森林康養、鄉村康養、運動康養)創建,打響叫亮“詩意山水、神奇寧武”文旅品牌,奮力開創文旅康養產業發展新局面。
在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方面,一是積極推進資源利用融合。著力打造一批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單位,開展寧化古城等文物保護單位活化利用試點,完善市場要素,增強旅游功能。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傳承利用體系,著力塑造具有寧武地域特色的工藝美術品牌,推出融入寧武地方標志性文化元素的高質量文化旅游商品。二是推動文化旅游產品融合。著力建設鄉村旅游目的地,推介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業宜養的休閑農莊(園)特色文化古村落、田園綜合體、鄉村民宿度假區和標準化鄉村旅游目的地;開發工業旅游產品,推動工業資源向文化旅游資源延伸;打造紅色旅游目的地,支持鼓勵各紅色旅游資源集聚地區和紅色旅游景區開發文創類紅色旅游紀念品、演藝類產品。三是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旅游景區文化內涵。加快推進蘆芽山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工作,不斷挖掘蘆芽山景區的文化內涵,彰顯旅游景觀的文化特質,形成長城邊塞古建文化高等級旅游景區集聚區;推出精品旅游演藝節目,精心策劃蘆芽山大型演藝項目,在蘆芽山景區推出植入文旅IP的沉浸式體驗產品。
目前,所有項目都在快速有序推進。寧武文化旅游高質量快速發展的美好前景,在不遠的將來定會成為現實。
原標題:忻州答卷 寧武篇丨寧武:征程萬里風正勁 汾源大地再奮發
責任編輯:葛文君
1、凡本網注明“來源:互聯網輿情忻州”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互聯網輿情忻州(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議的單位及個人,應注意該等作品中是否有相應的授權使用限制聲明,不得違反該等限制聲明,且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時應注明“來源:互聯網輿情忻州”。違反前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互聯網輿情忻州)”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網站聯系電話:18295883981 郵箱:hlwyqxz@163.com
熱度排行

推薦
